中华古诗词在文化类综艺娱乐节目中的创新表达
来源:欧宝体育平台 发布时间:2024-09-23 04:56:59
【摘要】中华古诗词文化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精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随着新时代脚步的加快,弘扬和传承古诗词文化的任务越发艰巨。作为面向大众的重要传播途径的诗词类电视节目,如何创新才能推动中华古诗词文化的传承,是新时代亟须解决的问题。
2018年新春,由中央电视台原创的一档大型诗词类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成功热播,开播次日以9.4的豆瓣评分刷新文化类综艺娱乐节目的新高,为央视迎来了戊戌年的“满堂彩”。节目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宗旨,通过为“旧诗作”谱上“新旋律”,用当代最流行、最易懂的方式让诗歌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引领观众共享主流价值观之美,成为研究诗词类电视节目创新的一个现实例证。[1]
现今,大众对古诗词的学习和理解局限在枯燥的机械化背诵中,这导致了中华古诗词文化活力的丧失。纵观当下各大卫视推出的诗词类电视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多以竞技赛制为主。其实,歌唱自古就是中华古诗词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史记中就有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而《经典咏流传》对“和诗以歌”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将古诗词与现代音乐巧妙结合起来,把“高冷”的诗词转变为朗朗上口的音乐作品,以传唱的方式加以传播。同时,节目名称中的“咏”字通“永”字,诗言志,歌咏言,这也正体现了节目名称中暗含的中华古诗词文化的传播方式创新和永远流传的美好祝愿。
《经典咏流传》不设赛制比拼环节,旨在传承中华古诗词文化。在“经典传唱人”的选择上也更具多元化,从文艺名家到青年明星,从教师到少年儿童都有涉及,每位传唱者都承载着未来的希望。[2]这也传递了节目“重传承”的初衷——文化传承的火炬“一代有一代之所胜”。它不设国界、民族、年龄、社会地位等界限,以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大众成为中华古诗词文化传承者中的一员,这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的传统所在。
英国学者麦克奎恩认为,仪式的功用就是将不同年龄、背景和社会地位的人聚集在一起,分享同一种体验,达到能创造共有的意义和统一的身份的活动。[3]节目中,每位“经典传唱人”都会在演唱结束后在花名册上签字,以凸显作为中华古诗词文化传承者的身份和责任。由此可见,《经典咏流传》的力量不仅仅来自于仪式的形式本身,更出自于仪式所传达的意义。受众作为这一仪式的“见证者”,更易产生对中国古诗词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带动观众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对于某种东西的需求本身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有其他需求的满足,人类有趋向于健康、创造性和自我满足等更高层次的内在趋势。[4]一般而言,人类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情况下,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求成正比。
虽然大众对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对诗词有正确而全面的理解。笔者进行了“关于诗词类综艺娱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的传播效果”的问卷调查,其中在150个样本中显示,通过观看《经典咏流传》能学习相关知识的人群达69.33%。诗词类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具有大众文化的特质,是一种通俗娱乐,它遵循轻松、快乐的原则,以平民的身份出现,在当代“泛娱乐化”的环境下无疑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经典咏流传》邀请康震、王黎光、曾宝仪、庾澄庆四人组成鉴赏团,对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诗词所传达的深意进行解读。鉴赏团不拘泥于书本解释,用生活化的方法实现诗词内涵的表达,进而使大众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提高大众对中华古诗词文化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古人依靠诗词的艺术形式表达情谊,而大众需要现实的情感共鸣来实现与古人的沟通。《经典咏流传》以大众视角下的“大人物+小故事”和“小人物+大故事”的模式将诗词、歌曲、人物三者关系紧紧交织在一起。传唱人通过歌声传递普通的真情实感,鉴赏团也并非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而是运用平易近人的讲解方式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微言大义,很好地完成了节目的情感诉求。正如王黎光教授所说:“这档节目能够以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最高端的思想境界,心平气和地走进百姓。”
美国学者赖特在其发表的《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指出,提供娱乐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之一。在电视盛行的今天,文化的娱乐化传播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迎合受众的必然趋势,节目依托撒贝宁幽默风趣、收放自如的主持风格,有效带动了现场氛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喜欢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受访者达86.4%,吸引大众观看的因素大多在于可以边看边学知识、感受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之美。当下信息传播大部分表现形式都日趋娱乐化发展,《经典咏流传》通过多维度的创新,将中华古诗词文化搭上娱乐化的快车,更能顺应时代需求,达到良好的传承效果。[5]
古代学者虞集曾说:“汉之文章,唐之律诗,宋之道学。国朝之今乐府,亦开于气数音律之盛。”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形式所代表的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当今多元文化不断相互学习、借鉴和融合的背景下,中华古诗词文化更应该坚持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态度,进行融合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既引导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又以创新的形式内容贴近当代审美需要。《经典咏流传》就是把看似不搭配的组合形式另辟蹊径地“再造经典”,从曲种、乐器和年龄差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融合创新,让中华古诗词文化在当代舞台上大放异彩。
青年歌手谭维维在诗词《墨梅》的基础上大胆将戏曲唱腔与通俗唱法相互融合,把戏曲变为戏歌,在保留古诗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歌词,使整首歌曲创意十足又不失本真。戏歌是戏曲的改革,虽然在形式上、曲词上和伴奏乐器上都发生了转变,但戏歌仍然立足于本位,不丢弃其精髓和韵味,戏歌在节目中的广为运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戏曲的现代化进程。
果敢Duplessy疯马乐队在诗词基础上融合了包括中国的二胡、中国蒙古族的马头琴,印度的萨朗吉以及法国古典吉他等中外乐器。除此之外,节目还将南宋古琴、曾侯乙编钟等古老的中国乐器搬上舞台,与西方钢琴、电吉他相得益彰,以一种别样的方式演绎中国情怀。正如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所说:“这样中西合璧的方式能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要让外国人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
1987年的《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的原唱陈力带领观众重温经典的同时,青年歌手余少群的通俗唱法又注入新鲜血液,让大众“梦回1987”的同时,又传达着中华古诗词文化需要代代传承的象征。
正是这一系列融合创新的大胆尝试,在很大程度上打通了中华古诗词文化传承的瓶颈,运用“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把历史经典巧妙地融入现代生活。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体的延伸,延伸依赖于媒介符号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历代诗人常借景抒情。诗词类电视节目通过电视这一媒介进行传播,必须以视觉听觉为基础,深入挖掘中华古诗词文化符号进行舞台艺术创新,营造声画合一的舞台古诗词文化意境,《经典咏流传》在此方面的创新功不可没。
节目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竹简,以中央升降的柱形LED屏幕的形式呈现,传唱诗词以毛笔字体的形式投射在屏幕之上。舞台上巨大的圆弧形设计营造出“苍穹”的美感,呈现出“天圆地方”的诗词意境。出色的整体设计将古诗词文化的意境转变为带给观众美轮美奂的诗词视觉享受。
色彩作为第一视觉语言,与具象的画面截然不同的是,舞台灯光更能在不约束想象空间的状况下烘托音乐美感,营造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更具有隐喻的意味。《经典咏流传》通过把握音乐情感,将传唱人的逆光登场与恢弘大气的背景音乐相得益彰,并将每一首歌曲独特的曲风、节奏和感情基调通过灯光的色彩和明暗表现出来,这有助于烘托出歌曲所传递的情感诉求,与大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大众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建构。
由于电视节目具有播放时段的固定性和播放顺序不可逆的局限性,传统电视媒体传播渠道的短板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内容具有易逝性、互动性不强的弱点。“小屏”新媒体平台更方便被大众所青睐。为应对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不断丰富传播渠道,实现“大屏击穿小屏,联动线上线下”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全新互动播放模式,提升传播效果,扩大媒体的影响力。
《经典咏流传》也积极实施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创新。自开播以来开通了“CCTV经典咏流传”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官方微博会及时更新节目动态,微信公众号则通过把每期歌曲诗词做成合集等,以最便捷的方式使没有及时观看节目的受众了解节目播出情况和本期亮点,达到了提升传播效率、拓宽传播受众面的目的。在演唱过程中,观众只需打开微信“摇一摇”就可以第一时间转发好歌,将歌曲用分享的方式传播出去。这一举措不仅可以最大限度扩大节目的影响力,而且调动了场外观众的参与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节目组把每期的经典诗词制作成手机壁纸,为传承古诗词文化增加了一条新途径。
通过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创新,《经典咏流传》以裂变式的传播开拓了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新局面。这种强互动模式的诞生,不仅带动了全民参与的积极性,还达到了多方面传播中华古诗词文化的初衷,使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渗透到大众之中,让“古董”紧随时代步伐,再次焕发新生。
综艺娱乐节目的“本土化”针对的是过度参照“舶来品”、缺乏本土翻新与再造的问题。一档成功的综艺节目必须重视本土化问题,这也是支撑一档节目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元素。从微观层面来看,“本土化”一则指“本土原创”,即利用本土元素、以中国国情为依托,创造出彰显本土生态的综艺节目。二则指“本土改造”,指外来样态和版本需要与本土社会实际、文化特性等相结合。
就“本土改造”来说,中国版的《奔跑吧兄弟》较之于韩国版的Running Man就显得尤为水土不服。而就“本土原创”而言,《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将文化类节目带入“现象级”节目行列,于是催发出诗词类综艺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的诞生,其所呈现的传统元素、文化元素不再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东西,而是与综艺元素巧妙、适度的比配,由此爆发出可观的收视率。
国内电视综艺节目在不断拓展和提升自身格局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外维度和对内维度的需求。在对外维度上,中国综艺节目注意全球化语境,成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中流砥柱;在对内维度方面,提高综艺节目的审美性和文化性,助力社会进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经典咏流传》对适应主流价值的意识形态需求做出积极主动的回应,如节目中的励志精神、原创精神、文化精神、坚守精神等。
2017年10月,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毋庸置疑,《经典咏流传》的诗词与音符嫁接的创新性和旨在接力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已成为我国文化类节目的点睛之笔。
文化重在传承,传承重在创新。《经典咏流传》的诗词与音符嫁接的创新性和旨在接力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已成为诗词类电视节目的榜样。探析该节目的成功之处,有助于诗词类电视节目把握创新规律,制作出更多优秀的电视节目,一同推动中华古诗词文化的传承,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的古诗词文化。
[1]孙宜君,张国涛.诗词融新乐 文化世代传:《经典咏流传》的艺术创新魅力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4):114-117.
[2]王凯.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的成功之道[J].当代电视,2018(8):32.
[3]麦克奎恩.理解电视[M].苗棣,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1.
[4]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4.
[5]杨萌芽,余沐芩.互联网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研究综述:2013—2017[J].新闻爱好者,2018(9):92-96.
(陈卓为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教授;夏凡为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生)
编者按:近期,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成为舆论热点。相比尚不熟悉互联网的老人,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操作的老年网民同样面临网络谣言、网络诈骗、虚假广告等陷阱,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远低于年轻网民。…
在现代社会数字化与智能化快速的提升的当下,老年人与互联网之间的“数字鸿沟”已成为必须逾越的课题。2020年底,工信部正式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