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争鸣 “戏剧的传统和创新”问题探讨之三

来源:欧宝体育平台    发布时间:2024-09-23 04:57:21

  光明日报《学术争鸣》栏目进行的“高科技进入戏剧舞台的利与弊”话题受到持续关注,多位专家学者对科技带给戏剧舞台的新变化、新气象展开论述,也敏锐关注到了大量科学技术手段进入舞台对戏剧创作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本期,我们继续从来稿中选出三篇刊发。其中,叶风认为,现代科技在戏剧舞台上的广泛应用,创造性地提升了戏剧的叙事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使得戏剧以更多元的形式走向社会大众,获得新的生命力。刘力扬和俞霞婷则分别从歌剧舞台和昆曲舞台的独特性出发,表示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并不必然能够提升戏剧本身的魅力,一些过于依赖科技的作品反而导致了艺术表达的本末倒置。戏剧舞台是应该开放拥抱高科技,还是审慎对待各种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各位作者展开了深入思考。

  近年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戏剧舞台上大范围的应用,促使戏剧的审美观念、创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创造性地提升了戏剧的叙事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使得戏剧以更多元的形式走向社会大众,获得新的生命力。

  作为一种历史悠远长久的艺术形式,戏剧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就在于其具有自我革新的内在动力,能跟着社会发展需求、地域变迁等进行创新发展。从戏剧本身的艺术特质来说,戏剧能够发展为融合多门类的艺术元素和技术技艺、具有高度综合性特质的艺术,也正得益于其对新事物的捕捉和敏锐的反应能力。

  传统戏曲的“一桌二椅”模式形成于农耕时代,戏曲剧团多娴熟于几部经典戏本,在各地戏台间流动演出。基于传统的舞台设施、表演规模、团队组织形式以及交通运输等客观条件,造就了以演员为核心的传统创作模式,演员表演成为传统戏曲最主要的叙事表现手段。而时至今日,现代科技为舞台的创作和生产、运营等一整套体系提供了物质和人力资源条件,促成了演出运营模式、创作团队人员构成以及审美效果的变化。

  德国戏剧理论家汉斯·蒂斯·雷曼曾指出,现代戏剧正在经历“后戏剧剧场”的转变,其中新技术和多媒体元素的融入是这一转变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观众在数字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审美经验,使他们更乐于接受先进科技带来的沉浸式的戏剧艺术美学体验。从这个方面来说,融入现代科技的戏剧艺术创新,不仅是一种创作上的选择,更是顺应时代发展、观众审美变化的选择。

  现代科技为戏剧艺术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手段和表达方式,在视觉效果、角色表演、体验方式上都极大地发挥了戏剧艺术的创造力和实验性。投影、人工智能、声音和灯光技术、自动化机械系统等多种先进科技的运用,为戏剧艺术注入了新活力。

  空灵、诗意是中国传统戏剧舞台审美传统,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过去,这种美学体验主要依赖于“一桌二椅”的简易设置,依赖于演员的程式化表达。而今,诸多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擅长营造虚拟现实,这让现代戏剧超越了传统的物理限制,使空灵、诗意的舞台艺术审美效果得到更强烈、更灵活、更丰富的表达。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在20世纪90年代曾提出“灵境”概念,意指用高科技手段创造以人为核心的具有中国文化“灵性”和“意境”的虚拟时空,让科学技术产品具有人文审美价值。其实,理解和接受这一理念,对于先进科技融入舞台艺术的创作也具有指导意义。

  戏剧艺术追求假定性的美学效果,无论是空间假定、时间假定还是角色表演情境的假定,都是创作者通过舞台艺术语言进行“虚与实”的塑造,是观众对角色表演和舞台情景空间“有与无”的想象和品味。科学技术手段丰富了戏剧艺术假定性的内涵。在话剧《张居正》中,阴阳两界不同的叙事段落有必要进行风格转换,该剧通过数字多媒体手段,在阳界段落表现出沉重压抑,在阴界段落则表现出超然写意的审美效果。比如表现奈何桥时,舞台和演员表演沉浸在银色的流动“河水”中,以似河非河形成写意手法,塑造了诗化的舞台意境。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杜甫》演出现场,扮演杜甫的演员正慢慢步入山水画卷。资料图片

  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强化了戏剧艺术特有的“真人面对面”体验艺术的魅力。戏剧创作强调以“人”为中心,现代科技的长处不只在于制造强烈视觉效果,更为表现“人”提供了新的方式。虚拟的空间情景与鲜活真实的表演相融,既能提升视觉效果,也强化了戏剧的现场性和直观性的特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杜甫》,用虚拟视觉效果塑造出空灵舞台意境。剧终时,采用投影技术呈现的巨幅流动山水画卷是塑造整场戏意境的主要元素,杜甫从船头慢慢步入山水画卷,此时舞台的叙事主角渐渐从杜甫转化为山水造型,寓意杜甫的生命最终升华在天地山河间。通过投影技术实现的巨幅山水画面不但没有干扰演员表演,还提升了现代戏剧魅力。

  最后,现代科技拓展了舞台艺术的多元形态,在实践中,取得了艺术创新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现代科技促进戏剧在叙事性、视觉效果、仪式感等方面探索“人—空间—表演”的整体性创新,极大地拓展了戏剧表达的边界,建构了多元形态的舞台艺术空间,打破传统剧场镜框式舞台空间以及线性排演的制作流程的局限,重塑观演关系,为戏剧的直观性和现场性特质赋予新内涵。适度、巧妙地运用现代科技,促使跨媒介戏剧、互动戏剧等逐渐兴起,与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娱乐的发展结合更加紧密,将助力文旅、文博、科普教育等场景展现蓬勃生机。

  从近年的实践来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创作的高水平数字文旅演出项目,在艺术创新和社会效益上都获得了较大成功。基于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文旅场域与戏剧演艺的融合,既彰显地方的传统人文地理特色优势,又凸显先进科技带来的艺术奇观体验,可以视之为现代科技推动下的戏剧创新业态,极大满足了现代社会观众的观演需求。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故里抚州的大型沉浸式实景戏剧《寻梦牡丹亭》,将戏曲元素与实景环境相结合,利用全息数字影像技术,让观众有“人在戏中游、戏在境中演”的独特体验。

  当然,以吸引观众好奇心为目的而过分依赖技术制造夺目奇观,以及数字技术特有的复制特性带来同质化艺术效果泛滥等情况,也造成行业上出现一批低水平的戏剧作品。但这恰恰说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戏剧创新,避免生硬、庸俗审美,正是当代戏剧艺术家要掌握的创作能力。未来,戏剧艺术家应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打破传统创作的边界,善于利用先进科技优势,赋予舞台更丰富的艺术效果。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戏剧将焕发新的生命力。

  近些年,科学技术手段、科技元素慢慢的变多地出现在戏剧舞台上,一些美轮美奂、出其不意的舞美设计,不断刷新观众对舞台艺术的认知。但是,艺术形式不同,科技必然能为所有的舞台增添魅力吗?

  以歌剧为例,它首先是歌唱的艺术,其次才是舞台的艺术。音乐是歌剧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哪怕不在舞台上演出,歌剧也依然能够作为单独的音乐为人欣赏,所以我们才会有“听”歌剧的说法。而歌剧之所以能展现出经久不衰的魅力,除了作曲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剧作品外,还与它对演出场所声音效果的专业性要求密切相关。

  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墙面上安装有弧形金属网,声音可以穿过金属网,使得混响时间达到1.6秒的极佳效果,金属网后面的墙则是多边形,剧院实现了建筑声学与剧场美学的结合。资料图片

  歌剧的演出场所——歌剧院,一般由建筑大师和声学大师共同设计完成,它不是普通的剧场,对声学结构要求非常高,目的是将歌剧演出的声音包括演员的演唱原声和乐队的现场演奏准确、完美地传到观众耳朵里。特别是歌唱演员的声音,不论他们是独唱、重唱,还是合唱,不论是站在舞台的前方、后方,还是任何一角,声音都一定要能穿透舞台前乐池中大型交响乐团的演奏声浪,让观众非常清晰地听到。如国家大剧院歌剧院、中央歌剧院,都是专门演出歌剧的场所。正是因为歌剧艺术的这种特殊性,我们要求歌剧的舞美设计必须以演员的演唱为中心。

  在歌剧舞台上,舞美设计还要最大限度地考虑舞台的完整声场,留出空间,不能太满、过于烦琐。设置歌剧舞台上的每一个布景时,都应注意到其对声音的影响。歌剧舞台布景必须对声音效果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帮助。比如,舞美布景应多选用硬质材料,以提升演员声音的扩散反射,加强听觉效果。因此,在传统歌剧舞台上我们正真看到的大多是实景舞台布置,这不仅是出于呈现一个完整的歌剧舞台形象的考虑,更是为了突出歌剧音乐表达的内在需求。

  但一些歌剧导演一味追求出新出彩,在舞台上堆砌过多布景,使舞台过于繁复,效果却适得其反。比如,我曾看过两个版本的歌剧《茶花女》,同是对开场舞会的设计,一个版本中为客厅设计了挑高的玻璃落地窗,在窗户周围还挂着很多华丽的窗帘,客厅中间摆放一张大长桌,桌上铺着奢华的桌布,整个舞台炫彩华丽。但这些布景产生了很强的吸音效果,影响了声音向观众区的反射,让演员非常难唱。另一个版本把客厅设计成弧形,客厅的墙采用返音板材质,客厅中仅放置一条硬质实心的弧形长凳,配以同样材质的小圆桌,非常简约。演员站在客厅中演唱时,客厅的返音板墙壁将演员声音聚拢反射到观众席,现场的音效很好,这种设计非常巧妙,实现了现场感、画面感、视觉效果的统一。

  还有一些导演在舞台上大量使用LED投影设备,以求丰富演出内容。然而,过多的投影会构成演员声音传递的障碍。如在一些歌剧舞台上,大量运用现代光、声、电技术,通过大型的投影设备播放影像资料来营造气氛,不仅让观众有了“看电影”的错觉,也让演员们必须依赖扩音设备演唱,失去了歌剧应有的艺术独特性,反而像是一场晚会。

  当然,当代歌剧舞台并不是拒绝一切科学技术手段,不过科学技术手段在歌剧舞台上的应用始终是处于配角地位,有些甚至一直默默地做着幕后“英雄”。

  由于歌剧演出人员多、场景变换多,歌剧舞台的规模往往很大,这正是出于方便舞台上人员调动和场景转换的考虑。比如,国家大剧院的歌剧舞台台口宽18米,舞台上有旋转舞台、升降舞台、移动舞台,仅吊杆就有77道,这些技术设备都是为舞台调度和场景转换服务的。这些服务手段也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革新:以前舞台上的场景转换都是靠人工,而现在已经普遍实现了电脑数控技术;在灯光控制方面,现在有了自动化灯光系统,设计师能够准确的通过舞台、环境的需求实现灯光调节更精准、更多样,营造出更加立体的舞台效果;在舞台设计和布置方面,以往舞台布景设计主要是依靠手绘,而现在,数字技术能辅助设计师形成最优设计的具体方案,并更加直观地呈现舞台设计效果图,3D打印技术则让设计师可根据舞台需要制作出复杂而精准的舞台道具和布景。这些科技在舞台上的应用,为提高歌剧演出的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舞台上的一切都应为艺术表达服务,歌剧的舞美设计一定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和表现声音。舞美设计者必须懂得声学,清楚声音在舞台上的各种状况,根据剧情、表演、演唱、调度有必要进行舞美设计。在歌剧舞台上,科技不能唱主角,一定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不考虑舞台的声场,只会本末倒置,破坏歌剧的主要表现方式——演唱。

  在高科技手段日益融入戏剧舞台的今天,科技不仅使戏曲舞台焕然一新,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挑战着戏曲的美学意境。创作者不能因为过度依赖科技,而削减戏曲深邃的意境内涵。

  戏曲是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瑰宝,以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为主要艺术特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中,虚拟性是体现戏曲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戏曲舞台仅凭“一桌二椅”就能演绎出千变万化的场景;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观众便能意会到“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壮阔。

  其中被誉为“百戏之师”的昆曲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昆曲追求意境之美、自然之美、虚实相生之美,这种美学精神不仅渗透于唱腔音乐、身段表演等昆曲艺术的内在意蕴之中,还体现在舞台布景、服装造型等外在形式上。昆曲舞台讲究诗化写意、唯美精致与简洁灵动,以此营造昆曲细腻而深远的意境,昆曲的舞台设计不能违背这种美学追求。

  然而,在科技走进昆曲舞台的过程中,有些作品过度追求视觉上的新奇与震撼,高科学技术手段充斥其间,过于繁复冗赘的舞台设计不仅限制了演员的表演空间,还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使昆曲应有的意境变得支离破碎。试想昆曲经典《牡丹亭》中的“惊梦”一幕,当杜丽娘吟唱起“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这份对大自然美好春光的细腻描绘若全然依赖于实景搭建或LED大屏幕来呈现,而非通过演员的精妙表演引发观众的想象共鸣,那么,杜丽娘内心深处那种对生命的渴望与情感的悸动,以及戏曲艺术所蕴含的深刻意蕴无疑将被大大削减。戏曲之美,恰在于其以简驭繁、虚实相生的独特魅力,使观众能在方寸舞台之间,体验到情感的波澜壮阔与意境的深远辽阔。过度依赖科学技术手段,非但不能增强戏曲的艺术感染力,反而可能失去戏曲原有的韵味与深度。

  昆剧“临川四梦”《邯郸梦》演出现场,静态古书画映衬着动态昆曲表演。资料图片

  突出戏曲本身所独有的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美感,体现中国美学的意境和深邃内涵,应是戏曲创作的首要追求。以上海昆剧团的“临川四梦”为例,这一系列剧目并未使用过多的科学技术手段,而以“化繁为简、润物无声”的舞美呈现,在全球收获好评。“四梦”提炼出清代古书画这一元素作为舞台背景,精致的古书画与汤显祖文本契合,在巧妙的空间布局与多组变化设计下,以静态古书画映衬动态昆曲表演,二者互为对照、和谐共生,使观众充分感悟汤翁“四梦”的精神价值和核心思想。系列剧目在灯光设计上不以写实概念为色彩选择,而是通过寻找与每场人物基调契合的色彩展现舞台意蕴。色彩以浅色系偏清淡为主,烘托表演,使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

  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上,苏州昆剧院的演员在表演青春版《牡丹亭》。新华社发

  在遵循艺术本体、尊重戏曲传统韵味的前提下,恰当运用科技手段,才能起到强化情感表达、故事叙述、人物塑造的作用,才能真正推动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如在全本55出昆剧《牡丹亭》中,上海昆剧团延续“临川四梦”的成功经验,结合昆曲本体与现代审美设计的大转台不仅没有削弱昆曲的传统韵味,反而通过营造多层次、多维度的表演空间,增强了舞台的动态感与时空变化的意境美。大转台的运用,巧妙实现了全本三台大戏共计八小时“一景到底”的流畅转换,加快了舞台叙事节奏,与演员们的精湛表演相辅相成,是营造出昆剧富有诗性意境氛围的重要一环。

  这样简约的舞台设计也赋予了该剧极高的灵活性与市场适应性,推动了作品的传播。由于舞台装置不需要频繁更换,且适合全国剧场的演出标准,无论是连演两天、三天,还是界限状态下的一天内完成全剧,全本昆剧《牡丹亭》都能应对,大力拓宽了市场走向的多样性。

  无论是高科技的舞美、灯光设计还是道具等,归根到底都应服务于该剧种、剧本、剧里面的人物的塑造。高科技使舞台更加绚烂,但这种绚烂带给观众的触动会跟着时间而消逝,真正能够留在观众心中的是作品的思想深度、人物塑造的立体性以及精良的制作水准。

  因此,艺术创作者在探索新艺术观念、表现手段、舞台样式和观演模式的同时,要努力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在设置舞台效果时,始终要遵循戏曲艺术的内在特质,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并从科技中汲取能量,实现兼容并蓄、守正创新,通过化繁为简、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展现剧中人的精神风貌、命运轨迹、价值理念、情感世界,打磨出更有艺术价值和生命力的作品,让戏曲艺术在新时代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音响产品

音响产品

欧宝体育平台主要经营:西北灯光音响设备_西北公共广播系统_兰州灯光音响租赁

兰州惠威音响代理商_甘肃飞利浦代理商

陈  总:13139267738

地 址:兰州市城关区东岗东路1681号瑞德摩尔-城市购物广场-万国港D座22-1102号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欧宝体育平台 技术支持:欧宝体育ios下载地址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陇ICP备19000527号

本站关键字: 西北灯光音响设备 西北公共广播系统 甘肃灯光音响租赁 兰州惠威音响代理商 甘肃飞利浦代理商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698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