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书信 百年初心
来源:欧宝体育平台 发布时间:2024-07-11 07:00:31
红色点亮革命足迹,家书唤醒尘封记忆。一封封红色书信,书写了革命先辈不畏艰难、不惧牺牲的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捧读这些红色书信,可以触摸到先辈笔下流露出的热血和激情,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努力。本版围绕“红色书信”这一主题,关注各地纪念馆中的红色书信,带领读者一起重温革命岁月,见证祖国沧桑巨变。
11月1日,安徽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内,讲解员石慧正带着观众参观,在一封家书面前,她微微停顿了几秒,声音变得低沉:“这是一封没有等到回音的家书…… ”她给大家介绍这封书信的内容和由来。讲完之后,一对母子久久不愿离去,母亲带着儿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起来,场面令人动容。
1949年4月8日,中国人民三野第21军山炮团战士刘世忠给家人写了最后一封信,留下微微发黄的信纸,蓝色钢笔字挺拔俊秀,寥寥数语,不到300字。刘世忠在信中说:“母亲老大人安好,当了新兵之后,数年未见甚觉想念……我在部队内生活很好,吃穿都不错,对于钱项手中也不困难,希家中勿念……我现在江苏省南边准备渡江,任务不久即可实行……我现时为了部队的扩大和改编,新的部队又改为兵团……最后要求家中见信千万来一回音,免我之念。”
刘世忠是山东潍坊人,生于1916年,1948年参加革命时,儿子刚出生不久。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刘世忠不幸牺牲。一名普通的战士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却永远没等到家人的回音。
2017年,刘世忠的儿子刘兆学根据这封家书开始寻找自己父亲的“下落”,他联系到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看到书信,我们大家都认为这是一封极其珍贵的反映渡江战役细节史实的家书。” 渡江战役纪念馆研究保管部主任王高说,他们查到了刘世忠烈士的信息,并为其举行了烈士名录墙的补刻仪式。“虽然这封信是刘兆学老人和父亲唯一的情感纽带,但他终究是决定将这封家书捐给我们,因为他知道,放在这里才最合适,中国人朴素的家国情怀需要更加多人知道。”王高说。
驻足、观看、沉思……来自合肥一家公司的20多名党员看到这封书信,感情瞬间掀起波澜。“通过这封书信,我们体会到活生生的为国家抛小家的质朴情感,明白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深刻内涵。”一名党员感慨地说。石慧介绍,观众每每看到这件展品,都会驻足片刻、拍照留存,说明这封红色书信走进了大家的心中。目前,红色书信的内容充分融入社教品牌活动中,针对学生群体,通过学习诵读,将其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为最大化发掘利用红色书信价值,联合各地场馆进行主题展览活动。“今年4月,我们联合渡江战役纪念馆(地)合作联盟成员单位,用尽心思挑选了渡江战役相关的50余封书信、诗词、手稿,配以200余张珍贵历史图片和40件相关展品,充分体现中国人坚定信仰、忠于理想、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操,体现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赤胆忠心。”渡江战役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此次展览中的大部分信件是首次展出。为使观众了解其中内容,渡江战役纪念馆在吸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解读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历史背景,进行内容导读;通过挖掘红色资源内涵,解读信件内容,从多角度阐释渡江战役的革命精神内涵,做到用文物说话、让史料发声。同时,为力求见人、见物、见精神,展览设置了“穿越时空的对话”互动展项,通过征集当代青少年对革命先辈的对话,展示当代青少年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缅怀,实现较好的观展体验,引发观众共情共鸣。
如今,长眠的烈士得偿所愿,一封没有回音的家书有了永恒的“回音”,那就是渡江战役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还有后人的崇敬瞻仰。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的赵一曼纪念馆内,存有一封赵一曼临刑前给儿子的绝笔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中央派往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先后在沈阳、哈尔滨进行党的地下工作。1935年11月,在一场抗击日寇的激烈战斗中,为掩护部队突围,赵一曼在交战过程中受伤昏迷而被俘。在拘留所内,身负重伤的赵一曼面对敌人对其肉体上的摧残和精神上的折磨,始终对党组织的机密守口如瓶。1935年12月,日军将生命垂危的赵一曼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她在医院警士董宪勋和护士韩勇义二人的帮助下逃出医院,但很快被日军再度抓捕。一个月后,在一无所获又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敌人决定把赵一曼押解到她曾经战斗过的珠河县,斩首示众。
在被押往珠河的火车上,赵一曼回首自己短暂的人生:作为一名革命者,可谓死得其所、无怨无悔;作为一名母亲,却没有尽到对儿子教育和抚养的责任,留下了没有办法弥补的遗憾……思绪至此,她要来纸和笔,写下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眷恋和一位人对革命的坚定信仰:“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别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在写完这份遗言后,她想到敌人也许会拿着她的遗言作为口实,去迫害她的孩子。于是,她又写了一份与之前编造的口供一致的遗书:“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
据了解,这并非赵一曼当年亲手书写的原件,真迹已无从寻觅。这是两封迟到的家书,在赵一曼牺牲21年后,由她的儿子从东北烈士纪念馆的档案中抄了下来。
“这两封遗书发现的时候都是日文,最后从日文翻译成中文,才是现在我们展出的内容。”赵一曼纪念馆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赵一曼纪念馆自2021年开始修缮升级,新增设的陈列展览主题围绕着党史、人的精神谱系、赵一曼的奋斗这3条主线来策展,展现了赵一曼光辉而伟大的一生。不仅如此,2022年2月,中央档案馆专门赠送赵一曼纪念馆一批珍贵文献资料复印件,其中就包括两封赵一曼写给儿子的遗书实物复印件。
记者在赵一曼纪念馆“坚贞·殉国”篇章看到,这两封中日文版诀别信影印件被裱起来展出。“以前展出的遗书都是照片,这次是实物,并运用多媒体手段,沉浸式展现母亲对儿子绵长的思念、歉疚以及抗日英雄最真挚的爱国情怀,更能直观地唤起参观者的真情实感。”该负责人说。
灌注了深沉的爱与嘱托的信件,更凝聚着抗日英雄最真挚的爱国情怀,让观众能够在沉浸式体验中更好地了解赵一曼的英雄事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烽火中,正是无数像赵一曼这样碧血丹心的战士舍生忘死、无私奉献才成就如今的盛世中华。”家住宜宾市翠屏区的赵蓉珍一到假期,便会带着孩子来到纪念馆学习。她表示,在国家命运与个人生活之间,在革命道路与嗷嗷幼儿之间,有谁知道一位母亲的选择该有多艰难,但赵一曼还是毅然选择投身革命直至慷慨赴死。
不仅如此,赵一曼纪念馆的微信公众号新上线“云观展”功能,通过故事讲解、AR特效等方式吸引年轻游客,进一步丰富观展体验。“我是从虚拟展厅上看到这两封信的,当时就感慨赵一曼九死而不悔的无畏气概和舐犊深情。”有网上的朋友表示,这样的展陈丰富了展出形式,让各地观众也能切身触摸信仰的温度。
“每一次传播,都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这也成为宜宾市常态化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一抹亮色。”宜宾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据悉,今年8月2日,为深切缅怀赵一曼烈士,更好地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赵一曼纪念馆全体职工和宜宾市二中(赵一曼烈士的母校)的老师齐聚一曼广场,举行了纪念赵一曼烈士英勇就义87周年活动。
在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陈毅安烈士纪念馆的陈列室内,以照片形式展示着陈毅安烈士在烽火岁月中写给妻子李志强的部分书信复制件,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研读。在这些红色书信中,工农革命军早期将领陈毅安向妻子倾诉相思牵挂,也畅谈革命理想。信件承载着战火的记忆,也饱含着理性的纯情,是革命年代珍贵的红色情书,也是陈毅安烈士坚定信仰和革命历程的有力见证。
陈毅安1905年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界头铺镇,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春转为中国党员,1926年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1927年9月,参加领导的秋收起义,后随部队到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一团连长、营长,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并屡立战功,指挥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1930年6月,陈毅安任红三军团第8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在长沙战役中任前敌总指挥,同年8月7日,在掩护军团机关转移时壮烈牺牲,年仅25岁。新中国成立后,亲自核批了全国10位革命烈士,陈毅安位列第九,因此他也被称为“共和国第九烈士”。
据陈毅安烈士纪念馆讲解员刘恋介绍,在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里,陈毅安先后给爱人李志强写了54封书信。1963年和1983年,这些书信的原件分别由李志强及她与陈毅安的儿子陈晃明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写给李志强的信中,陈毅安多次表达自己坚定的革命理想。“所以我就毅然决然,把我所学的革命技能,不顾一切,切实的工作起来,不达到我的目的地——烈士墓不止。”“思前想后,除了我们努力革命,再找不出别的出路。把一切旧势力铲除,建设我们新的社会,这样一个时间段才能实现我们真正的恋爱。”即便是在弹雨横飞的井冈山斗争岁月,陈毅安对信仰和初心也恒定如一。“我天天跑路,钱也没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愉快,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
陈毅安也在信中鼓励李志强追求进步。“我希望你做我的一个,才可算是我真正的爱人。各人的心不同,如何有几率发生爱呢?”他要求李志强“必定要看《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我现在寄几本《少年先锋》给你,你马上就要去看,所得的经验你下次写给我的信就要来讨论一下。”“必定要以党为中心,党的意志为意志,无时别忘记你是一个革命党员,负了国民革命与世界革命的重大责任。”
李志强收到丈夫陈毅安的最后一封信是在1931年3月,那是一封无字书,顿时让她肝肠寸断。这是丈夫曾经与她的一个约定:如果他不幸牺牲了,就会托人给妻子寄去一封无字的家书,以示诀别。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由于当时无法和红军取得联系,杳无音信的日子里,她锲而不舍地多方打探消息,苦苦熬过6年。1937年9月,李志强寄了一封挂号信给延安八路军总指挥部,20天后她收到彭德怀副总司令的亲笔回信:“毅安为革命奔走,素著功绩,不幸在1930年已阵亡,为民族解放中一大损失。”因此,这封无字家书铭刻着陈毅安义无反顾的悲壮和柔肠百转的温情,是陈毅安无惧牺牲、以身许党的见证。
红色家书映初心,一代风范励后人。为发挥好这些珍贵红色书信的当代价值,陈毅安烈士纪念馆不断挖掘书信背后的历史价值和教育内涵,参与编著书籍、拍摄专题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红色教育活动,每年吸引600多个团队来馆研读红色书信,赓续红色基因。
2022年7月,湖南工商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师生团来到陈毅安烈士纪念馆开展“寻访湖湘红色家书,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体验和现场教学的方式,在讲解员绘声绘色地讲述中,在一张张黑白照片和一件件展品前,在一封封红色书信的字里行间,重温历史、感悟初心。在仔细观摩陈毅安烈士留下的红色家书后,该校2020级学生秦淑宇说:“陈毅安烈士的书信极大表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战火的硝烟已经褪去,但他的精神不朽,我们该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奋斗,服务于伟大的新时代。”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彭昊表示,通过这一种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让当代大学生从烈士书信中了解与自己年纪相仿的革命烈士事迹,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红色教育,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心入脑。
湘阴县烈士陵园服务所所长、陈毅安烈士纪念馆馆长谢胜军表示,下一步,该馆将继续深入挖掘陈毅安烈士家书的价值意义,创新开发多种形式的红色教育主题课程,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广泛传播,更好地发挥这些红色书信的时代价值,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封封信笺倾诉无尽相思,纸短情长,写满家国情怀。近年来,辽宁各地红色纪念馆巧用书信这一珍贵文物资源,创新思政教育,以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彰显革命先驱矢志不渝的真情实感和力透纸背的理想信念,带领观众进行心灵与精神上的红色洗礼。
书信里,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初心使命,有矢志不渝的革命理想信念。满洲省委是在1927年至1936年期间中国在东北地区设立的最高领导机构,其间以陈为人、、陈潭秋等为书记,领导工农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解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如今,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展出的红色书信《转中央给满洲省委的指示信》《满洲省临委对省委遭到破坏的原因及经过给中央的信》等,直观地向观众展示了艰苦岁月中中国人的初心与使命。
为进一步推动纪念馆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不久前,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将红色书信等文物资源系统整合,与沈阳57所大、中、小学共同打造思政课一体化共建基地,开展丰富多彩、卓有实效的思政教育活动。师生们都表示,通过在思政课诵读和学习红色书信这些鲜活生动的教材,更直观地感受到革命精神和信仰力量。
▲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给来馆参观的小学生讲述红色书信背后的故事 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供图
红色书信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展馆将充满信仰的力量赋予科学技术手段灵活表达,“双创”理念连同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影响力正在不断放大。
一位满身伤痕的女子披着破旧斗篷端坐于牢笼之中,“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悲壮中饱含深情的话语连同身后墙壁上投射出的文字同步闪现,向观者娓娓道来。这正是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在展陈中结合高仿真硅胶像、舞台灯光等手段,根据史实艺术化还原在生命最后时刻,革命烈士赵一曼为她幼小的儿子留下书信的难忘片段。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当天,博物馆在展厅内举办了宣讲活动,讲解员为前来研学的少先队员讲述《忠诚战士伟大母亲——赵一曼》的故事。每逢暑期或重大纪念日,博物馆都会带领观众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让红色书信深入人心、让红色精神浸润当下。
今年是赵尚志将军诞辰115周年。近日,由朝阳市委宣传部联合赵尚志纪念馆举办、主题为“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的全市青少年学生宣讲比赛在赵尚志纪念馆举行。
比赛现场,参赛选手以赵尚志将军留下的红色书信、英雄事迹为朗诵素材,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发生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的故事。“比赛不仅为我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加激励我们新一代青年要从红色书信和英雄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成长。”获初中组一等奖、来自北票市第七中学的学生王浩泽分享着赛后感受。
多年来,赵尚志纪念馆以“开学第一课”为契机,走进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品读红色书信、传递革命英雄精神谱系,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立志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